逆势上扬,这个公司如何在第三方检验领域脱颖而出?
自2019年入局独立医学检验市场以来,平安好医已在广州、合肥、武汉、深圳、杭州、沈阳、南昌、成都等地布局医学检验实验室。
在全球疫情影响下,服务机构纷纷业绩下滑,而平安好医不但奋战在“抗疫一线”,还连开多家线下医学检验实验室,“后疫情时代”第三方医学检验领域马太效应越发显著,中国平安以其独有的模式在这个高度集中的市场开辟了自己的道路。
01
入局一年
担当“抗疫一线”重任
中国独立医学实验室规模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截至2020年9月,中国独立医学实验室有1800余家,业务量占整个医学检验市场仅3%左右;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达到了40%-50%,在日本更高达67%。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市场的高速增长。
2019年中国独立医学实验室行业市场规模约252.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9.26%;各独立医学实验室平均营业额的增长率保持在15-20%。
“拐点入局”,在“垄断”中需求突破
选择2019年入局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市场,中国平安抓住了“拐点”。
拐点1:“过山车”式的行业洗礼,留下的将进入更高阶段比拼
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虽然起步晚、与国际差距大,但集中度很高。自21世纪初,中国第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被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宣部成立。截止2020年,中国70%的独立医学检验市场被金域、迪安、艾迪康、达安基因所占有。
行业规模增长迅速的同时,入局的多退出的也多。
经历了2013-2018年“过山车”式的爆发期,中国独立医学实验室目前每年净新增约100家左右;可以说2019年是行业大浪淘沙的“拐点”,留下的机构将进入更高阶段的比拼。
拐点2:行业需求方兴未艾
中国第三方“健检”行业产业链上游连接各类医械、药品供应商,专业医护人员。
上游资源的获取能力,成为第三方医疗机构行业高壁垒的主要原因,也导致了各机构间的水平实力差异。
下游面向各类机构(包括各级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体检机构、互联网医院、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
为解决中国医疗难题,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共享,国家从医改层面自上而下出台相应政策,倡导推动第三方医疗机构发展。
2015年9月推行的分级诊疗制度,成为了第三方医疗机构迅速发展的重要契机。
要求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推进同级医疗机构间以及医疗机构与独立检查检验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为第三方医疗机构的专业地位,以及与公立医院的紧密合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基层医疗机构扩容,但无论诊断设备、技术还是人才配置短期难以满足需求。第三方检验外包服务,可快速弥补诊断能力差距。
“抗疫一线”,独立实验室承接武汉80%检测量
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国家公共卫生防御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独立医疗机构对于医疗系统的补充作用进一步凸显。
据卫健委统计,在新冠疫情期间,以武汉、黑龙江为例,独立医学实验室检测量与公立医疗机构检测量的比例约为4:1左右。意味着独立医学实验室很好承接了公立医疗机构三至四倍的工作量。
其中就包括成立一年多的武汉平安好医医学检验实验室(以下简称“武汉检验中心“)。
“年轻”的平安武汉检验中心第一时间承接了疾控系统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和另外12家第三方机构一起,承担起武汉每日病例检测量的80%,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然而能承担如此重任的底气,来自于其强大的技术实力与质量标准。
武汉检验中心是平安集团在华中地区首家省级医学检验实验室;
设有生化、临检、PCR、微生物等专业组,配备全球顶尖的检验设备,硬件上满足应对疫情的检测要求;
具备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二等级(BSL-2)等资质,PCR实验员具备相应资质;
采用合资方日本SRL公司一流的质量管理体系,全过程监控检验流程,确保检验结果的精准度。
02
对标国际标准
从预防到愈后,全生命周期管理
经历疫情考验我们发现,作为“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中国可进行核酸诊断的生物安全二级(BSL-2或P2)及以上实验室资源相对稀缺。一方面是符合技术标准的实验室不多,另一方面是检验项目覆盖不全。
所有实验室符合P2及以上标准
所有平安好医医学检验实验室都是以P2及以上标准建立的,通过构建迅速的检验体制,加上高精度管理,能实现全自动化操作、多检验系统同时运行,使检验业务高效率化,快速响应,提供精准报告。
几千个检验项目,从普检到特检全面覆盖:
检验中心设有临床体液血液、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化学检验、临床免疫血清学、临床细胞分子遗传学、病理等专业组。
此外,通过实验室布局优化、设备升级、供应链建设、信息化建设、服务质控体系建设等,提升了区域检验中心服务能力。
全球先进的检验设备:
包括来自全球顶级业内厂家的全自动检验分析流水线、最新高灵敏度血球分析流水线以及全自动免疫分析仪等。
自建特色冷链物流,确保样本质量:
对标日本SRL公司的质控体系,使用定制化的标本箱,通过物流小程序、箱载/车载GPS定位和后台监控,全链路信息化追踪每一个样本,提供安全可靠的冷链物流,最大化保证检验的质量。
日本SRL公司是目前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商,拥有50年积淀的质量管理标准,以及在医学检验流程、质量、效率、成本控制方面的丰富经验。
区域检验专家顾问团:
平安好医还与国内顶级三甲医院和知名医生集团紧密合作,签约近百位权威检验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成为平安好医检验“金标准”的强大后盾。
“医学检验+影像诊断+健康管理”的创新服务模式
目前第三方医疗机构大多专注于细分领域。
我们发现,对于患者来说,无法在这些细分领域的医疗机构体验到全方位一站式的健康管理服务;而对于下游B端客户来说,需要对接更多服务供应商,造成效率低下以及资源、成本的浪费。
因此,向平台化模式发展,打造可兼容各项业务模式的“平台”、全方位布局成为具备强大实力的第三方医疗机构的长期战略方针。
而平安检测从建立就首创集影像诊断、医学检验、 健康管理“三位一体”的医疗创新业态。让客户体验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并以三大业态为基础,打造共享医疗平台,辐射区域内其他大健康领域。
以共享医疗的多元化模式助力中国医疗资源分配,分级诊疗建设。
创新是中国平安的“历史传承”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似乎成为了中国平安的历史传承。
1988年,中国平安成立。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的保险企业,目前在A+H双上市,市值超过1.6万亿。
2015年,顺应中国分级诊疗“开局之年”,中国平安布局了中国第一个“平台化”第三方医疗机构-平安健康(检测)中心。
作为其“医疗健康生态圈”战略的重要一环,中国平安斥资数百亿欲在全国建立1000家健康(检测)中心。目前已通过自建、共建、加盟、移动、托管等形式完成544家门店布局,辐射了大半个中国。
从金融到医疗,从线上到线下
耕耘医疗健康险领域多年,中国平安深知中国医疗市场的巨大潜力和挑战。而科技创新,数字化经济带来的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红利,中国平安也早早纳入其战略布局。
2014年,中国平安带着“平安好医生”入局移动医疗,开启其医疗布局的线上模式,截止2019年市场占有率超过70%;
2015年,以推进分级诊疗,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为目标,平安开始在全国建设线下检测中心,开启其医疗布局的线下模式。
2019年,平安集团更加清晰地将“金融+生态”定义为其核心发展战略之一,在确保金融主业稳健增长的基础上转型升级,将创新科技深度应用于构建“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服务、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圈。
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成就差异化优势
据权威大数据分析公司易观表示,平安好医生APP月活跃用户数(MAU)长期领跑于其他同类APP总和的3倍多;同时,在行业最主要的在线问诊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0%。
疫情期间,其APP的在线咨询量更是大增,平台累计访问人次达11.1亿,新注册用户量增长10倍,新增用户日均问诊量是平时的9倍。
11月2日,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工作的指导意见》。这是政府发布的第一份详细的、包含明确时间表的线上医疗服务医保报销政策指导意见。
受惠于政策利好,中国平安在互联网医疗服务行业中已集聚了强大的流量优势。
通过线上科技赋能线下,智慧医疗技术领先于竞争对手,这或许是中国平安最大的差异优势。
正是依托这样的独有优势,中国平安以线下健康(检测)中心为“圆心”,打造了线上线下结合的医疗闭环,可以直接引流线上C端患者。同时也成为其核心医疗资源的聚集地,和多元化支付方式的实践场。
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
在“闭环”内有医保+商保为患者提供支付保障;
以其全球医疗研究中心的专家资源和健康云的远程会诊技术做为患者精准诊疗的坚强后盾。
大医疗健康生态,合作才能共赢
金融、科技、医疗构成了中国平安自己的大医疗健康生态圈。
而另一方面,中国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也积极与全球行业内伙伴展开深度合作,强强联手,参与整个大医疗健康生态建设。
2020年5月,与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约,双方将在临床影像应用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提升医疗健康诊断水平和医疗质量。
2020年10月30日,与GE医疗签订协议,联合开展的Join Pink“粉红行动”,正式启动大型乳腺癌筛查公益活动。
2020年11月,在第三届进博会与GE医疗签署战略合作,为中国客户提供开创医疗护理新时代的革新性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解决方案和服务,共同促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
2020年,平安健康(检测)中心“三位一体”战略模式也迎来了全面升级。
将在终端网络部署自研云平台核心系统,实现各地服务标准化,资源数据更安全共享,另外:
影像诊断将进一步提升疑难杂症的技术能力;
医学检验将进一步发挥移动终端优势增加C端客群;
健康管理将立足线下实体医疗资源,反哺线上服务。
11月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有两条直接涉及医药健康领域:
第46条: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第47条: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问题是,一个逐渐老龄化的社会,如何变得越来越健康?
或许平安健康检测的独有模式也为行业带来了一些思考。
本文转载至其他网站,并不用于商业途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返回 |